#百家说史迎新春#
【前言】
2001年的某一天,贵州石阡县负责党史研究工作的副主任杨又铸,在查看本地的一些老资料时,偶然发现了一篇讲述红军长征时的故事。
一百多名红军战士跳下了悬崖,整支队伍就这样全部牺牲了。
由于史料中并未提及这支队伍的编号,这让对党的历史颇为熟悉的杨又铸马上感到不对劲。
想到长征那会儿,红六军团往西边打,路过了石阡县,而且听说52团在路上不见了踪影,杨又铸脑子里忽然冒出个念头:“这些跳下山崖的红军战士,会不会就是52团的人呢?”
心里揣着疑惑,杨又铸到处翻找资料,还多次去询问当地的居民。经过好一阵子的仔细查证,杨又铸终于弄清楚了那位跳崖战士到底是谁。
从那以后,一段被埋藏了近70年的红军故事又重见天日,52团失踪了大半辈子的秘密也终于水落石出。
要说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,得从红军第五次对抗国民党围剿那会儿讲起。
【临危受命】
从1933年起,因为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等地大肆进攻,蒋介石就采取了“要先稳定家里才能对外打仗”的办法,他调集大量军队,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围攻。
在第五次对抗蒋介石国民党军队的大行动中,因为王明、博古他们的指挥出了问题,我们的队伍吃了大败仗。那时候,中国革命面临着极大的危险,党中央接下来该怎么办,成了最要紧的事儿。
在那种困难的时候,毛主席果断做了决定,放弃长江南北的革命地盘,带着红军的主力往陕甘宁根据地撤退,这标志着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。
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红六军团成立了。1934年9月,任弼时和肖克接到命令负责带领,他们统帅着9700多名战士的红六军团向西出发,他们的任务是作为前锋,给中央红军的长征找好路。
红六军团离开井冈山后,一路上被国民党军队紧紧追赶,任弼时和肖克带着战士们,一边打游击战一边撤退,国民党军队始终没能追上红军的步伐。
走了两个多月的长路后,红六军团抵达了贵州甘溪地区,原本打算在那里好好休息一下,可没想到他们的踪迹很快就被人发现了。
国民党19师在甘溪那里守着,一看到红军,就马上跟国民党剿总指挥部说了。蒋介石知道后,立刻派了24个团,加起来4万人,浩浩荡荡地开往甘溪。
这时候的红六军团还没意识到,一场大战眼看就要打响,他们将要碰上比自己人数多好几倍的敌人。面对人数多、装备又好的敌人,部队该怎么打呢?
经过两个多月不停地行军打仗,加上粮食和武器子弹都非常紧缺,红军打仗时非常吃力,敌人的强大攻击让他们损失很重。
10月15号,原本9000多人的队伍减到了3000多人,为了留住革命的希望,任弼时决定带着剩下的人突围出去。
贵州大多是山地,河流也不少,部队行军特别困难。为了让主力部队有更多时间突围,大家商量后,决定派18师的师长龙云带着52团的800名战士在后面阻拦敌人。
“龙云同志,三千人的主力部队能不能杀出重围,可就指望你们了。”任弼时神情严肃地对龙云说。
“领导请宽心,我们一定把任务搞定。”龙云接到命令后,立马应声,没有一丝迟疑。他心里明白这次任务有多重要,也知道不好做,早就打算好了,随时准备豁出去。
龙云把命令传达给52团的战士们后,大伙儿心里都明白这意味着啥,但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。这些二十来岁的小伙子,脸上没有半点害怕的样子。
【直面强敌,艰难赴险】
任弼时安排好一切后,就带着大队伍往南走,打算和红三军团碰头。另一边,龙云领着52团的战士们建起了防线,打算挡住从南边追过来的敌人。
因为敌人数量庞大,还有飞机大炮不停地轰炸,52团打了几个小时后,就有300多名战士牺牲了。
要是继续这样打,52团几个小时后可能就不存在了。为了能让主力部队有更多时间,龙云决定带着部队向西撤,把敌人往西边引。
龙云心里明白,往西撤那可是凶多吉少,他对将士们说:“咱们的主力大军在南边呢,肯定不能往南跑了。咱们往西走,是为了给主力大军打掩护,大家心里发不发怵?”
“别担心!别担心!别担心!”战士们齐声说道。为了咱们中国的革命事业,还有心里那份坚定的信念,大家都毫不犹豫地准备为这伟大的事业付出一切。
龙云二话不说,立刻带着剩下的400多名战士朝西撤退。果然不出龙云所料,国民党的大部队紧紧咬住不放,一路跟到了西边。
过了几天,52团抵达了贵州石阡的困牛山,那地方尽是陡峭的山崖,让队伍的行进速度大打折扣。就在这时,敌人的追兵也紧跟其后赶了上来。
两边打得不可开交,好在52团的战士们都是我军中的老将精兵,他们一次次地把敌人的冲锋给挡了回去。
可是,要是老呆在困牛山上,最后肯定没法摆脱敌人的包围圈。琢磨了一番后,龙云打算亲自带着200名战士从山的后面冲出去,而另外200多名战士则在团长田海清的带领下,留在后面掩护。
战士们在困牛山上拼尽全力拖延时间,他们死守阵地,一次次地把敌人的进攻打退,就像一道坚固的铁墙,敌人始终冲不过来。
国民党军队老是吃亏,心里头气急败坏,为了赶紧把山上的红军干掉,他们竟然用了些非常低劣无耻的招数。
【壮士赴难,英勇就义】
红军进攻没能成功后,国民党军就拉来了当地的民兵队伍帮忙。这些民兵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帮凶,想尽各种招数来对付红军52团的战士们。
红军还没到,民兵团就开始到处说红军的坏话,把他们讲得跟啥坏事都干的土匪一样。老百姓不知情,真的以为是这样,就都躲着红军不敢见。
但这些民兵心里其实都清楚红军的真实模样,他们了解红军的规矩,既不会动群众一针一线,也不会干出半点伤害百姓的事。
针对这事,他们使了个卑鄙的手段,民兵团强迫当地百姓穿上他们的衣服,走在队伍最前面。这些百姓就这样在胁迫下,变成了国民党军队的护盾。
山上的红军看到走在最前头的是没有武器的老百姓,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。团长田海清紧咬牙关说:“大家记住,绝对不能对老百姓开枪。”
每个战士心里都有数,就是豁出性命,也不能对老百姓动一根汗毛。
就这样,国民党的军队一点点向我军阵地逼近,可红军战士们始终没放一枪一弹。等到敌人距离我军阵地只剩20米时,司号员何步荣突然吹起了冲锋的号角。
所有战士拎起刺刀,从战壕里猛地冲出去,和敌人打起了近身肉搏战。打了一个多小时,原本200多人的队伍,现在就剩下100来人了,可山下的敌人还是一个劲儿地往山上冲。
不想当俘虏的红军战士都跑到了山顶上,在田海清的带领下,他们狠下心做了一个既难受又伟大的选择。
田海清一声大喊,战士们毫不犹豫地把枪给掰断了,接着纷纷跳下了悬崖。上百个红军战士从几百米高的地方往下跳,空中还一直响着“中国共产党万岁”的喊声。
号手何步荣也搂着军号往下跳了,那时他只有19岁。从那以后,负责断后的200名红军战士全都英勇牺牲,没有一个人活下来,也没有一个人被抓住。
红军战士为了守护百姓,全都牺牲了性命。当地百姓知晓实情后,对共产党军队的品行有了全新的看法,他们明白共产党的军队是为了老百姓的福祉而战,绝不会侵害老百姓的一丝一毫。
垫后的部队奋勇战斗,让龙云带着200多名战士顺利从困牛山冲了出来。他们一路往南走,想找红六军团会合,可就在他们快没粮食和子弹的时候,坏事儿来了,他们的行踪被人发现了。
龙云他们走到岑巩县里的冠壁山时,碰到了一位当地的生意人。这生意人信了国民党说的坏话,立马就下山跑去跟国民党军队报告了。
第二天,天还没亮堂,国民党军队就开始攻打我们。红军因为子弹不够,根本挡不住敌人的猛烈进攻,200多号人差点全没了,多亏了战友们的掩护,龙云才豁出命逃出了敌人的包围圈。
龙云独自一人,心里就想着一件事,那就是要找到大队伍,和任弼时带着的红六军团会合。但由于他受了重伤,又好几天没吃东西了,现在已经累得一点力气都没有了。
龙云打算趁着天黑赶紧下山,可他饿得太厉害了,一点力气都没有,只好去找村里的老百姓要点吃的。可他一踏进屋里,村里的保长就带着民兵赶到了,结果龙云就被抓住了。
国民党对龙云用了很多狠毒的刑法,想让他说出红军的秘密,但他硬是一声没吭。可不幸的是,有个叛徒把龙云是红军师长的身份给告密了,国民党这才知道。
接着,龙云被交给了湖南的军阀何键。尽管敌人软硬兼施,想尽各种办法,但龙云却像块硬铁,一点也没动摇。
1936年2月,龙云在被敌人折磨了一年多之后,壮烈牺牲,当时他只有32岁。这位红军的师长,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,把自己年轻的生命都奉献出去了。
【70年的寻找终于得到真相】
1934年10月24号,红六军团好不容易摆脱了敌人的包围,在贵州印江县跟红三军团成功碰了头。不过,任弼时心里始终放心不下,因为他一直等啊等,就是没等到52团的任何音讯。
后来,中央多次派人前往贵州甘溪地区打听52团的消息,但一直都没找到,52团到底去了哪儿,就成了长征时期我军的一个大疑问。
到了2001年,距离那事已经过了70年,多亏了杨又铸四处打听,才把当年的事情弄清楚。杨又铸在查访时了解到,当地不少上了年纪的居民,都亲眼见过红军和国民党军队打仗。
一位老人家回想起往事说:“那时候,红军为了不伤着我们,一个个从山上往下跳,这时我们才明白,原来是国民党骗了我们。”说完,老人的眼眶湿润了。
经过好多天的询问和探访,杨又铸终于弄清楚了52团牺牲的全部经过,知道真相后,他心里难过极了。不过让人欣慰的是,他们意外地找到了司号员何步荣的后代。
原来,何步荣跳崖后,被山腰的一根树枝给挂住了。他强忍着疼痛,一直等到敌人走远,才悄悄摸黑下了山,来到一个村庄里。
看到红军英勇行为的陈善国,知道了红军其实是好人。他便把何步荣带回家里,给他瞧病养身体,还给他改了名字叫陈世荣,对外就说这是从远方来投奔自己的亲戚。
从那以后,何步荣就在这里改了名字,低调生活。他不仅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带着乡亲们一起跟地主斗争,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,还当上了农会主任。
这些年来,何步荣经常去到战友牺牲的地儿祭拜,家里也一直放着当年用过的那把军号。何步荣的儿子陈德昌满怀感情地说:“老爸跟我说,这军号是他这辈子最宝贵的东西,让我务必好好保管,将来有机会要献给国家。”
现在,这把军号被放在贵州石阡县的“红军长征在石阡”纪念馆里,它还在发着以前的那种光芒,就像长征精神一样永远亮堂。
